明朝的兴亡
明朝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近代社会的开始。
元末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红巾起义爆发。
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逐渐崭露头角。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史称西吴。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
明朝初期,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并大力加强边防,巩固了明朝的统治。
明朝中期,经过仁宣之治等时期,明朝国力达到鼎盛。
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
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涌现出众多杰出的文化艺术成就。
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明朝由盛转衰。
此后,明朝虽然经历了弘治中兴、万历中兴等时期,但国力已经大不如前。
晚明时期,政治腐败严重,东林党争激烈。
天灾频发,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
明朝的疆域也逐渐缩小,边疆地区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南明。
但南明政权内部纷争不断,最终未能挽回明朝的灭亡。
清兵入关后,陆续击败弘光、隆武、绍武等南明政权。
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
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明朝的残余势力彻底被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