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从全面整顿到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埋论的直接酝酿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开始产生,形成主题
从十二大到十三大: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形成轮廓
从十三大到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
从十四到十五大及其以后:邓小平理论进一步发展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建设社会主义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
为我们坚持、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深化了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于推进和指导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位: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因情、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总的来说,党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一直处在不
完全清醒的状态
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质)。我们必须
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程度)。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发展和重大突破
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地位: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富强:主要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民主:主要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文明:主要是思想和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地位:某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地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地位: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
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改革的地位: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开放的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
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的一系列重要论断,从根本上接触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
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地位: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
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提出了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