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亦称古希腊罗马哲学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奴隶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在东方埃及和巴比伦的影响下,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西方哲学史在这里开始了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古希腊哲学从神话传说中产生以后,首先集中于对宇宙本原的探讨,最早有米利都学派,以后有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和原子论者,一般称之为自然哲学
最初的自然哲学家和以前的宗教家不同,他们很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但思想还打上了宗教神话的烙印,把人和自然、思维与存在看成是浑然一体的东西,他们中有的主张“物活论”,认为万物都和人一样是活的、有生命的
以物质性的“水”、“无限定”或“气”为本原,从质料和性质方面研究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性
以“数”为本原,从形式和量的方面研究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性
暗含着一个如何用不变的东西来解释变的东西的问题。但是,他们还没有深究变与不变的关系问题
强调变的方面,认为只有变才是真实的,没有永久不变的东西
关于对立统一和斗争的思想,标志着他是西方哲学史上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奠基人
强调不变的方面,认为世界上只有“存在”,没有“不存在”,只有“一”才是真实的,“多”则是虚幻的,因而只有不变才是真实的
巴门尼德明确提出了思维与存在两个范畴,并首先提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对以后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两个对立的方面发挥和发展了对变与不变的看法
关于变与不变的关系问题,必须既承认变又承认不变,只是要对这两者作出新的解释
后期自然哲学家认为万物的基础不变,可是又不否认变,这就产生了变的原动力从何而来的问题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兴趣由研究自然转移到研究人
智者的主要代表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
他们认为自然哲学时期的各派学说都失之于独断,他们一般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真理
和智者一样,也是集中研究人的哲学家,他同样轻视对自然的研究,反对未经批评的独断,他一生都致力于对智者学派学者的观点进行反驳但他与智者相反,主张有客观真理、认识事物是可能的
“至善就是知识”,他认为真正的知识就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归纳引申出各种道德的普遍定义,而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归纳演绎
他的论辩诘难的方法是辩证法的最早来源
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构成了快乐学派和犬儒学派的基础
总结了以前各派的哲学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理念论”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思想主要来源于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他既重视理念,又注重经验事实。亚里士多德把这两方面结合为一,创立了庞大的哲学体系
他批评柏拉图将理念看成是和个别事物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实体,认为理念或他所说的“形式”不能离开感官事物而存在,普遍不能离开个别而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思想使辩证法特别是一与多的辩证关系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系统化。但他关于“纯形式”与“纯质料”的学说,却使他陷入了形而上学
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死后约800年期间,希腊文化逐渐与罗马文化相结合。纯粹的希腊哲学渐成过去
古希腊是西方哲学史的诞生地,西方哲学史上各式各样的思想学说都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自己的起源。随着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古希腊哲学所阐发的各种思想又都有了新的发展和新的特点
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古希腊罗马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同基督教合流的产物,而在各个发展阶段中,这些成分所占的比重又各不相同
5~11世纪初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
新柏拉图主义比基督教的成分更占优势
是连接古代哲学与中世纪哲学的桥梁,他对古代的波菲利关于普遍与个别的问题作了自己的回答
重视多样的个别事物的真实性,是中世纪唯名论的先驱
是一个披着基督教外衣的新柏拉图主义者。他主张“否定的神学”,与正统的基督教神学观相左
认为统一的普遍的整体是最真实的,反之,愈是多样性的东西则愈不全面因而也愈不真实
这种思想源于柏拉图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是中世纪实在论的先驱
11~14世纪初,是中世纪哲学的中期,即经院哲学的全盛期
在此期间,基督教势力强大,经院哲学以基督教的思想为主导。同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著作经阿拉伯哲学家的介绍在西欧得到广泛传播
经院哲学的特征是奉基督教教义为无上权威,但要用理性去加以解释,解释的方法极其烦琐,成了一种纯粹抽象的逻辑推理
以安瑟尔谟为代表,受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主张只有普遍是真实的,普遍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
普遍的教会实在,而个别的教会是从属的;
基督教的普遍教义是实在,而个别人的信仰是从属的;
原罪是实在,而个别人的罪恶是从属的;
天堂是实在,而世俗是影子,是从属的,等等
以罗瑟林为代表,受亚里士多德的以个别事物为第一实体的思想影响,主张只有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个别先于普遍,普遍不过是名称
唯名论与实在论的认定的内容相反
正统的教会人士都崇奉实在论而轻视唯名论,正统派的权威是实在论者、新柏拉图主义者
到了13世纪,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大量从阿拉伯文以至希腊原文译成拉丁文,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大为增长,教会遂转而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与教义相结合的方面。于是被基督教教义改造过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成了官方哲学
14~15世纪中,是中世纪哲学的末期
由于罗马教会的衰微、自然科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哲学中重经验事实的本来面目逐步被认识,人们厌弃教会曲解了亚里士多德,于是正统的经院哲学日趋没落,哲学日益脱离神学
提倡“二重真理”说,否认真主干预世界,主张自然事物受因果必然性支配
13世纪,伊本·路西德的学说盛行,形成了所谓“阿威罗伊主义”的思潮
在这个时期中,唯名论和渊源于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主义异端思想也重新盛行,个人自由的思想抬头
近代哲学是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哲学
由中世纪到近代的过渡期,即15~16世纪,是一个自我觉醒的时代
人们的思想从空幻的彼岸世界回到了现实的此岸,从清净的僧院走到了纷扰的尘世,从而发展了自然,也发现了人自身
追求科学知识,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这是当时人们的一般精神面貌
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
研究古代文化和各种哲学流派,是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柏拉图派的希腊人普莱索、贝沙里扬和意大利人M.费奇诺,亚里士多德派的彭波那齐等
在15世纪下半叶兴起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唯物主义反对经院哲学的唯心主义,用经验观察的科学方法反对经院哲学的推演方法,用辩证法的思想反对经院哲学的形而上学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刚刚开始,对自然的研究往往与魔术、炼金术、占星术纠缠在一起,新科学尚未完全获得独立
代表人物:库萨的尼古拉、特莱西奥和布鲁诺
17~18世纪末,是近代哲学的中期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出现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现实世界成了可以由人类把握的对象,哲学的兴趣集中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等问题上。真正的近代哲学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后,近代自然科学日益脱离神学而繁荣昌盛
代表人物: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
近代科学的方法肇端于伽利略,他同时也为近代哲学提供了研究的方法。伽利略方法的特点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进行归纳和数学的演绎
培根是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第一个代表,他把经验当做统一思维与存在的关键,在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思维的主体“人”应该主动干扰自然,使之服务于人类
笛卡尔是近代唯理论的第一个代表;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者和唯理论者;休谟、巴克莱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者;
洛克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经验论,他尖锐地驳斥了笛卡尔唯心主义的“天赋观念”说,提出了自己的白板说,不过他也强调人们能从感觉经验中抽象出普遍性的概念
莱布尼茨是唯心主义的唯理论者,他站在笛卡尔的立场上,针锋相对地反对洛克的唯物主义的经验论
17~18世纪的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论包含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无神论与宗教的斗争,但只是到18世纪的法国哲学,才出现公开的唯物主义与无神论
上一个时期盛行的伽利略的数学方法和牛顿的形而上学方法被进化发展的观点所取代。这个时期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们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运用辩证法总结前人的思想,特别是总结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创立了以康德、黑格尔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
自“文艺复兴”以后,人权问题固然从神权束缚下解放了出来,但17—18世纪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宇宙观,又把人们的精神束缚于自然界因果必然性之下,个人的自由意志被抹杀了,存在与思维没有得到统一
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
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哲学史上关于认识过程的三分法,用“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构成了他的整个认识论体系
原来主张斯宾诺莎的机械的因果决定论,后来受康德的影响,认识到因果必然性只是现象,自我不是必然性的奴仆而是独立自由的主体
建立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思维(自我)与存在(非我)统一说
从费希特哲学出发,又深受斯宾诺莎哲学和当时文学上浪漫派的思想影响,创立了自己的同一哲学,把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推向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艺术
集德国唯心主义之大成的哲学家
创立了西方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第一个系统地、自觉地阐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成为马克思主义以前辩证法高级形态的最大代表
驳斥了康德割裂思维与存在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生动地讽刺了黑格尔所谓逻辑理念“外化”为自然的学说,指出了黑格尔的客体或存在的非物质性及虚假性
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说,进而分析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一般唯心主义的根源
。他认为,自然界是唯一实在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肉体与灵魂的统一;自然、现实是可以被人认识的,思维从存在而来,思维可以达到存在
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哲学史进入了现代哲学的发展时期
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
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也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思想等的提出,极大地推进了人们的认识发展进程
面对社会的各种矛盾和自然界新的现象以及科学上的新发现,人们迫切需要理论的解释和哲学的概括
19世纪30~60年代形成了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主要代表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哲学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迅速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逐渐产生了其他的哲学派别,如实证主义、唯意志论、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等,这些哲学流派总称为“现代西方哲学”